崔大地的心灵世界
崔大地的心灵世界 受业 陈健诚
我的老师崔大地,是一位奇特的人。做为学生的我们,对他的认识是“望之俨然,即之也温,听其言也厉”。许多朋友都想进一步了解他的生平故事,可惜我们所知不多。在和他相处的日子里,我们不敢追问他的过去,他走后,我们只好默默的追念。同学们相聚时,我们只有互相鼓励、互相关怀以拜读老师的墨宝作为缅怀;以勤练书法、教导书法作为感恩,作为拜谢。
2010年10月10日,隆雪华堂举办了一场“汉字之美与崔大地的书法艺术”讲座与展览。展出崔师的作品,大部分由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会长符永刚先生商借出来的,其余的都是许多爱好珍藏崔师书法的朋友借出来的。工委会秘书潘庆松先生在展出前十天联络上了我,一方面要商借崔师的墨宝,另一方面也邀约出任当天的讲席,另一位主讲人是李乾耀博士。
盛情难却,我欣然受邀,在与李乾耀沟通后,我确定以《崔大地的心灵世界》作为讲题。十年前,在已故老友黄乃群的邀约下,在大会堂也主办过一场崔师的墨迹欣赏,当时我介绍了《大地书风的一些思考》做了一些初步的赏析,主要是阐释崔师在书法领域各方面的艺术成就。
这次,我结合了个人多年对书法探索的感悟与各家的论述,试图从崔师的作品(文本)中发掘老人家的心灵世界。
其中最令人乐道的是已故文艺界前辈萧遥天的记述:有次槟城的文教艺术界朋友聚餐会上,崔师刚好与萧先生对面而坐,时管震民老先生即兴沾了一句联语“崔大地,萧遥天”,两人因此结下了特殊的翰墨缘。(见萧著《谈艺录·崔大地书法展序》1959)
谈崔师的心灵世界,必然离不开崔师的生活时空。崔师生活在1903--1974的岁月里,他活动的轨迹除了中国大江南北外,还到过香港、澳门、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英国、法国和新加坡。
从时间的轨迹来说可分为三大段落。首先是(一)1903--1930,这是崔师首27年的岁月,他历经清末的腐败、孙中山的革命、袁世凯的篡权、新文化运动、五四爱国运动、北伐革命、孙中山的逝世、国共的分裂等风云变幻的大时代,作为一个生长在老北京的儿童、青少年、青年,他心灵所刻画的烙印,对他生命的轨迹必然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(二)1931--1945,这是14年的中日战争的年代,从东北918事件到华北的77卢沟桥事件。从日本的嚣张贪婪到日本的失败投降,崔师感受东北将士抗日救亡的呐喊、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的退却转移、西安事变的幻变、国共再度合作的希望、全民抗日的波澜激荡,作为青壮年的崔师,他志在何方?路在何方?
听长辈曾敦化老先生说,崔师是抗日英雄宋哲元将军的部属,曾参加偷袭日本机场的特工行动;他的家人也在抗日战争中全部罹难,最后落得家破人亡、妻离子散,悲惨的境地,所以崔师不愿多谈家事,对日本的军国主义也格外痛恨。有一次,他的手臂扭伤,朋友给他贴上“脱苦海”的日本膏药,他听说是日本产品,马上撕下丢掉,由此可见他心灵的疼痛。
宋哲元将军(1885--1940)在918事件爆发的第三天,就率领第29军全体官兵向全国发出抗日通电,坚决表示:
“哲元等分属军人,责在保国,谨率所部枕戈待命,
“宁为战死鬼,不作亡国奴”,
奋斗牺牲,誓雪国耻”。
1933年,宋哲元奉张学良命,接防长城喜峰口到宽城附近的阵地,随后他指挥29军战士在长城要隘喜峰口与日军展开血战,第29军以大刀队与日军展开搏斗,消灭日军6千余人,震动全国。1935年,以喜峰口为背景,创作的《大刀进行曲》唱响全中国。
毛泽东1936年给他的信中,对其抗日功绩作了高度评价与赞扬:
“先生情殷抗日,谒胜仰佩,襄者日寇入关,先生
奋力边陲,慨然御侮,义声所播,中外同钦”。
1940年,宋将军病逝绵阳,壮志未酬,国民政府追升为一级上将,遗体安葬于绵阳福乐山,并为其立一座高大的“神道碑”。冯玉祥、沈尹默、于右任为墓碑题词,朱德和彭德怀联名挽联:
《一战一和,当年变生瞬间,能大白于天下;
再接再厉,后起大有人在,可勿忧乎九泉。》
相信崔师是宋哲元将军的追崇者,这在他日后的书作心画中,都可以印证。
(三)1946--1974,这是崔师28年的书艺生涯。抗日战争结束后,他南下国门,在港澳转了一圈,继续向南,进入了越南、柬埔寨、泰国、马来西亚、新加坡。他的书法作品,我们能够拜谒的就是由这一时期开始。1946年,他在新加坡有过书法展览,得到黄曼士老先生的接待,其后进入槟城,碰上了在泰国已认识的陈诗畅先生,两人遂成莫逆之交。
1953年远赴英伦,朋友们都笑谈他,26个英文字母都识不全,却能在英伦旅居三年,还到过法国,其中的缘由与经历,有待进一步考察与发掘。
最重要的是英伦回来(1956),崔师的甲骨文开始震烁人们的眼珠,据说他每天一早就到大英博物馆,拜读顶礼那些流落在异国他乡的瑰宝—甲骨文,有幸能观摩临写原稿真迹,这是他日后甲文书法灵感的契机。
崔师甲文,自成一家,用笔如刀,错落有致,笔笔中锋,如锥锥沙。
情感真挚,怀古思幽,运笔挥毫,慷慨万千,落笔肃穆,诚敬礼拜。
1965年,旅居狮城,有弟子王妙瑛的护随,他也在这时无意地播下了书法苗裔,其中在华义中学义务指导书法7年(1967--1974),当时的校长黄淑芬女士就是黄曼士的胞妹。终其一生,我们可以概括为下列三段文字:
(一)1903--1930
清末民初 专制封建
保皇革命 共和立宪
军阀割据 四分五裂
白话新潮 民主科学
黄埔建军 联俄容共
清党剿匪 北伐统一
水深火热 多难之秋
三民主义 青天白日
(二)1931--1945
东北失守 断送河山
西安事变 同仇敌忾
七七事变 国共联手
抗日救亡 保卫黄河
热血男儿 多难兴邦
书生报国 投笔从戎
万众一心
血肉长城
中华民族 最后吼声
(三)1946--1974
醉心书法 笔墨安身
大江南北 寻碑访道
寄情山水 师法自然
浪迹天涯 四海为家
中南半岛 弘扬书道
寄居槟岛 翰墨留香
壮游欧洲 精研甲骨
狮城传薪 桃李芬芳
王原人师姐移居澳洲前,把崔师的一些遗作交给了我,这其中有崔师在中南半岛的作品,其中最为震撼的是行书:
“会心古今远,放眼天地宽”
我认为这是最能描述崔师生命境界的一道心符,用笔豪放自然,随心随性,不着痕迹,一片天机,像这样的联句,在近代的书家中,我不曾读过。这联句虽不是崔师的创作,但却是崔师生命的最好写照。因此,运笔写来,字如其人,书如其心,大气磅礴,独立不阿,笔墨传心,不落巢臼,从意境来说,这是一幅划破时空,直入道妙,神游太虚,忘我浑然的佳作。
崔师的名讳“大地”,肯定不是原名,而是他寄情山水,浪迹天涯的心迹,我读过他一方木刻印章“走遍天涯海角为快意”。大地不就是李白的“大块假我以文章”吗!崔师的大地不就是在书法的艺术天地里,上溯甲骨陶文,下索钟鼎石鼓,旁及瓦当古币,直捣秦篆、博览汉隶、纵情魏碑、出入章草、游艺行楷、转学多家、唐宋元明、皆为师友、晚清碑风、启发尤多、膜拜石如、礼敬右老、学无常师、纵贯古今、繁简造型、笔歌墨舞的大千世界。
魏碑“铁肩担道义,棘手著文章”,这不就是五四导师李大钊的名句吗?用笔沉着有力,运笔如刀,极尽摩崖风韵,诚北方之强也。
章草“横眉冷对千夫指,俯首甘为孺子牛”,表现出鲁迅的坚韧辛辣、斩钉截铁、爱憎分明、势不两立的风骨气派。
草书“班超投笔,宗壳乘风”,这是崔师晚年的记忆,运笔浑厚老练、挥洒自如,字里行间不就是透露年轻时杀敌抗日、豪情万丈的风骨吗?
方笔篆书“任重致远,居安思危”,这是师法三国《天发神签碑》的笔意,近人齐白石,入印的刀法,用笔如用刀,直入经藏,确有“漏泄造化密,夺取鬼神功”的韵味。这种运笔如刀的笔法,最能表达书家的决心与刚毅,如临阵杀敌,身先士卒的雄风,又如英雄守信、威武不屈、贫贱不移、富贵不淫的大丈夫气概。
“英雄肝胆,菩萨心肠” ,这是隋代爨宝子碑笔法,能化方为圆、化刚为柔,达到刚柔并济,方中有圆、圆中有方的圆融境界,若不是饱学深思、历经磨难,怎能运化如此呢?
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
,这是书家化繁就简、运笔灵动、变化万方的修持境界,这也是书家历经千磨万难、心地光明的无言写照。
“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” ,这是书家信手拈来的得意之作,这流露出书家潇洒人生、无拘无束的胸襟与情怀。
造型“大智若愚” ,草书挥洒,却蕴含甲文的笔意,融古入今、古今结合、胆大心细、有传承、有创新,这是同年代书家少见的创作。
“有志者事竟成” ,这是钟鼎笔意的造型,浑厚沉着,但却有金石之声的回响。
“山高水长”造型奇特、书中有画、画中有书、象形会意,如高山流水、琴心妙意、尽在不言。
王维的“山居秋暝”创意造型、融合金石甲骨、行草篆隶、别开生面、出入无方、随心随性、我写我心,确是书家晚年的神来之作,突破传统、开创新风,但开风气不为师,把书法推向国际空间。
李白“关山月”创意造型、随心随性、诗意盎然,笔墨仰止,不知何所从来,亦不知何所从去,写意造境,如身历其境,活在当下。
“落日五湖游”一诗切写得寻寻觅觅,心境冷清,发为翰墨,其中滋味,谁知!谁知!
纵观崔师文本墨宝,可窥见其心境意态,读其选材取舍,亦可推心论道,书家挥毫弄墨,其无意乎!
“长为异乡客,莫学武陵人” ,写得飞白流动,墨彩飞扬,隶书创意,独树一帜,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。岂不是“夫子自道”。
崔师创作,蕴含丰富,取材宽广,兼收并蓄,日集月累 ,吐露芳华,别出心裁,行草篆隶,笔意相参,形象意象,沁心流出,不知何方,浑然天成,生机勃勃,尽是华章,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(08-03-2011记)
附各家评论:
1. 萧遥天:其艺奇,其品奇,其行奇,浪漫天真,平易近人。
韵:自然的风韵
法:熟练的技巧
意:深远的意趣
态:高雅的情态(1959)
2. 陈诗畅:务存骨气,而兼酋劲,无媚态,无俗气,
字如其人,刚直豪爽,潇洒磊落,
运笔尽于纯熟,规矩谙于胸襟。
有神有劲,亦逸亦秀,意在笔先,心静手熟。(1975)
3. 伯园法师:人如霜叶飘零,墨迹与碑林同古。(1984)
4. 黄尧:继起书风(1984)
5. 李家耀:大地书风(1984)
6. 曾汉光:燕赵人奇笔亦奇,书中龙象墨淋漓,鼎彝甲骨同炉冶,
写尽周秦历代碑。(1960)
7. 叶苔痕:当年挟笔走天涯,到处挥毫到处家,旧梦槟江成往迹,
尚余红影映窗纱。
淡泊儒生不识愁,此身托附素毫俦,春深竟入游仙梦,
数到浮生七一秋。
贺笺字字尽珠玑,贻我寿图百体挥,尘壁忍看遗墨在,
芸窗夕照不胜吁。
极乐岩中墨迹留,龙飞鹤舞出毫头,廿年旧雨凋零半,
岂独悼君一哭休。(1975)
8. 沈慕羽:薪火相传(1984)
9. 王原人:
未向沙场酬壮志,翻从艺苑见奇才
落笔雄浑刚健,真情豪气流露
潜心钻研,悟得精髓,真草篆隶,
四体兼妙,独创一格, 自成一家。(1975)
10. 陈健诚:大:大气磅礴 博采众家
厚:功力深厚 推陈出新
重:力透纸背 呕心沥血
稳:绝顶泰山 变易不易
浑:人天浑化 自强不息(1999)
11. 颜龙章:大地书风熏伏龙,挥毫学子喜从容,建成教导三年际,
作品琳琅笔意浓。(1983)
评论
发表评论